查看原文
其他

江西各县、市名称的由来(上篇)

左行培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导读



      《江西各县、市名称的由来》系左行培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表的作品,该文利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资料,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江西各县、市名称的由来,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本号刊发此文,一是希望能为正在进行的地名普查工作提供些许参考,再就是期待学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江西政区地名问题。我们希望大家既关注江西现今政区地名,也注意那些消失的历史政区地名,既关注各县名的由来,又在坚实史料基础上进行地名的动态研究。

江西各县、市名称的由来

      文/左行培

      左行培(1922-1993年,男,江西永新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系,留校后任谷霁光先生助教,主要从事江西地方史的教学与研究,参与整理和点校《江西省大志》、《景德镇陶录》,撰有《中国书院制度史》(未刊稿 )。

      

      我省各县、市的命名,都是与它们的建置密切结合一起的;可以说,建置是因,命名是果。所以,必须把命名和建置结合起来写,才能溯源穷流。其次,我参考了一些本省的地方志书,以及古代的地理专著,如《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只是由于避免文章过于冗长,因此除个别地名外,一律都未注明出处,幸希读者无以“无征不信”见讥。再次,除了个别的市名以外,其他各市的得名,都与有关的县名分不开,基于此,便把它们都附在有关的县名之内,以免枝蔓。

      南昌 汉时置县。隋平陈,曾一度改名为豫章县。唐代中期,因为唐代宗皇帝名李豫,便改豫章县为钟陵。唐代宗死后,钟陵便又重新命名为南昌。南昌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曾为秦代九江郡南部的一大昌盛都会而得名。南昌的别称为洪都,因为隋、唐、宋时南昌为洪州的州治所在,故有此称。

      新建 自汉至唐均为南昌县地。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分南昌县西北境十六个乡设立新建县。它的得名,是由于它是取自南昌县旧地而新建立起来的县的意思。

      丰城 本汉南昌县地。后汉时才建立起县制,当时名叫富城,因县治在富水上。晋太康元年(280年)县治迁丰水西,便改名为丰城。自西晋以后,丰城县名经过了多次改变,到五代杨吴时期,“丰城”这个名称才最后确定下来。不过要说明的,现在丰城的县政府,并不在丰水之西,而是在赣江之东了。这是因为在唐时,县治又经过了一次迁徙的缘故。

      清江 汉时为新干县地。清江设县最早可远溯到后汉年间设立的汉平。三国吴时,将汉平改名为吴平。隋朝以后,县制有时减省,有时设置,直到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才真正建立起以清江为名的县制。清江县的名称,是沿袭了原来江镇(即今之樟树镇)的镇名。清江,是袁水流经清江境内那段水道的名称。

      宜春 汉时所置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筑城置县时,因为“县侧有泉水,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如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于是便取其中的宜、春二字作县名。晋朝初年,因郑太后名“春”,宜春县便被改名为宣阳。到隋朝初年,才复名为宜春。1979年,国务院批准将宜春县治所在地的宜春镇升为市,划归宜春地区行政公署领导。

      新喻 本汉宜春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置新渝县,以境内的渝水而得名。渝水,是指袁水流经新喻境内那段水道的名称。隋唐以后,新渝才名为新喻,渝、喻是一音之转。

      分宜 本汉宜春县地。宋雍熙元年(984年),析宜春地设立分宜县,县名即“分自宜春”之意。自那时起,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

      萍乡 汉宜春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分宜春县西部地设萍乡县。萍乡是“盛产萍草之乡”之意。它的得名,一说是多生萍草的缘故;一说是楚昭王渡江,在这里获得萍实,故名。这两种说法,虽有些不同,但内容并无二致,都说到与产萍草有关。

      高安 本汉建成县,后汉叫建城。唐武德五年(622年),因皇太子名建成,便改名为高安。高安得名的由来,据《郡县释名》说“地形似高而实安”。此说好像有些望文生义的味道。我们从锦江的流向看,上高因地处高安上游得名,高安似也以地处南昌上游而得名。

      上高 汉时为建成县地。后汉分建城设置上蔡县以分徙汝南郡上蔡人到此定居。晋以后改名望蔡县。隋朝被减省,又并入建城县。唐朝末年,钟传以原望蔡地处高安县上游,地形高上,在这里设镇名上高。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升镇为县,沿袭了上高镇的镇名。

      宜丰 汉建成县地,后汉末上蔡县地。三国吴黄武中(222-228年),析上察县地设置宜丰县。以后时省时设。宋朝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又在这里设立新昌县。因新昌县地是割自上高、高安而新成立的县,所以叫做新昌。民国初年,因与浙江的新昌县同名,改名宜丰,恢复了三国吴时的名称。“宜丰”的得名,似乎是遵循“取以嘉名”的原则而来。

      万载 本汉建成县地,后汉时为上蔡县地。三国吴,曾在这里设立过阳乐县。隋时,阳乐和望蔡都并入了建城县。五代天祐间(907-918年),才开始设立万载县。它是以其前身万载场而得名。

      奉新 本汉海昏县地。后汉时分海昏县地设置新吴县,这是奉新县的前身。奉新一名,是南唐建国时更改新吴得来。南唐取代杨吴,而境内有县名新吴,便认为是莫大忌讳,于是便把新吴改名奉新,用意是要求人们弃旧图新,从杨吴转而忠顺新朝一一南唐。史书上记载,吴国杨行密行政,颇能笼络人心,南唐纂吴后,常常引为最大的隐患,后来终于借故把杨氏王族全部杀光。南唐在建国之初,迫不及待地将新吴改为奉新,都是为了达到巩固自己一家统治的目的。

      靖安 本汉海昏县地。后汉由海昏分置建昌县,靖安成为建昌县地。唐末农民军横扫江南,建昌人民到处响应,给了当时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之后,唐朝便在建昌西部偏远地区设置了靖安镇,以资控制。南唐昇元中(937-942年)升为县,便沿用了“靖安”这一名称。唐朝和南唐都选择了“靖安”二字为名,以符合统治者强化统治机器而使人民“安”于被统治的旨意。

      安义 本汉海昏县地。南朝宋、齐以后为建昌县地。明代中期,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我省南北,当地农军是其中一支得力的方面军,使统治者感到极大的惊恐。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朝便从建昌县分出部分土地设置安义县加强控制,并沿用了原来安义乡的名称。很明显,“安义”一名完全同“靖安”一样,也反映了明朝政府妄图迫使人民“安”于他们的统治,不要再次进行“犯上作乱”而已。

      铜鼓 东汉艾县地。因当地有铜鼓石,明代曾设铜鼓石营守备于此,后又改名为铜鼓营。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厅,民国初,废府、州、厅制,改为铜鼓县,沿用了铜鼓这一名称。

      九江 秦时为九江郡的属地,前汉为柴桑县,后汉仍名柴桑。南唐以后,历宋元明清,名德化县。民国初,因与福建德化县同名,便改名为九江,沿用秦九江郡和清九府的名称。又称浔阳,以浔阳江得名。解放后,九江设市,县治改迁在沙河镇。

      瑞昌 本汉柴桑县地,唐时属浔阳。唐代中期,以地处浔阳西偏,为了便于管理,在这里设立赤乌场。南唐升元三年(939年)始立为县,名为瑞昌。相传三国吴时曾有赤乌出现于此,赤乌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是一种莫大的祥瑞,赤乌镇和瑞昌都是因此而得名。

      星子 汉为柴桑县地,后入浔阳县。五代杨吴置星子镇,属于德化县地。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升为县。因为在历史上境内曾有过坠星一事,星子便由此而得名。

      彭泽 汉所置县。它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古代的彭泽县,包括了今湖口县境在内。它西边因紧邻着彭蠡泽(即鄱阳湖),所以,它叫做彭泽县。

      湖口 汉彭泽县地。唐初分彭泽县地设置湖口戍,南唐保大间(943-957年)建立湖口县。湖口县因扼鄱阳湖入长江之口而得名。它历来是我省北面的门户,形势极为紧要。

      都昌 本汉彭泽、鄡阳二县地。南朝宋齐以后,废鄡阳县,鄡阳县地归于鄱阳,因此都昌便为彭泽县、鄱阳县的属地。唐武德五(622年)立县。因县北有都村,并为了“取以嘉名”又在后边配上一个“昌”字。另外一个说法,说它境内有都村,又远与建昌相望,近与南昌接壤,因名都昌。这一说法,形势虽然相符,似不如前说的确切。

      永修 本汉海昏县。南朝刘宋改名建昌。民国三年(1914年),因四川有建昌县,便改江西建昌县为永修。永修是以修水行经境内而得名。

      武宁 汉海昏县地。后汉建安中(196-220年)分海昏县立西安县。晋初改名为豫宁。唐代宗因名李豫,为了避皇帝的讳名,豫宁又改名为武宁。

      德安 本汉历陵县地。唐在这里设场。五代吴顺义七年(927年)升为德安县。德安一名,出自《周礼・职方》郑玄注“镇名山,安地德”一语。意思是德安有名山为镇,地方得以为安的意思。这显然是以庐山雄峙其地而得名。

      修水 古艾邑,汉艾县。唐初它是武宁县地。贞元十六年(800年)分武宁县设置分宁县,分宁县便是修水县的前称。民国元年(1912年)因广西有分宁县,便改名为修水。修水是由境内的修水而得名。

      上饶 汉余汗县地。又有一说,上饶为鄱阳县地,从地形上看,这一说似不确。后汉建安(196-220年)中立上饶县。自晋至唐初,有时设置有时减省。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置,上饶县才从此确立。上饶县之得名,其说不一,应以成书较早的梁载言《十道志》中所说的“上饶县,以其山郁奇珍故名”,较为可信。“饶”与“郁”都有“丰富”的意思,它们是近义词。解放后,上饶经上级批准设为市。

      余干 汉置县,那时作余汗,汗音干。南朝宋时改名余干。余干因余水而得名,余水,今名信江。

      余江 原名安仁,汉余汗县地。宋初在这里设场以后,旋于端拱元年(988年)又升为县。因境内南面有余江,民国三年(1914年),又因湖南省早已有了安仁县,便改名为余江县。

      鹰潭 唐以后为贵溪县地。旧称鹰潭坊,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因交通和贸易日益频繁,升为镇。1979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它从贵溪划出,建立市制,归属上绕地区。它的得名,是沿用了旧日坊、镇的名称。至于“鹰潭”二字的由来,《广信府志》、《贵溪县志》没有记载。查清人刘命清题贵溪景物诗中有“鹰眼寒潭清,龟文石縠青”之句。贵溪方言“呼鹰为厓”,又“眼”是当地用以描绘高山形状的用语,所以明人夏言诗在写这里的景物时也有“朝回送汝(指郑灵谷)看堤柳,却忆碧山双眼青”的说法。据此可以推知,“鹰潭”二字似与其地之“山高水深”相关。聊备一说,以供参考。

      贵溪 本汉余汗县地。隋时地处弋阳、余干两县之间。唐永泰元年(765年)割弋阳、余干二县部分地置贵溪县。它地处贵溪口,因以为名。

      铅山 本汉余汗县地。南唐保大间(943-957年)始立为县。唐在这里已设有铅场,用以收取采冶的税物。宋也很重视,一度还把它直隶京师。县西有铅山。蕴藏铅及各种矿藏甚丰,铅山县由此得名。

      横丰 初名兴安。汉余汗县地。隋唐以后为弋阳县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以弋阳县的横峰寨,设置兴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广西有兴安县,改为现今的名称。横峰寨、横丰县都因县北有横峰山而得名。

      广丰 本汉余汗县地,后为弋阳县地。唐代中期,分弋阳县设置永丰县,旋废。宋熙宁(1074年)恢复县制,县治的前身因是弋阳县出进贤乡的永丰里,设县时,便沿用了这个名称。清雍正九年(1731年),因吉州已有永丰,改名广丰。广丰、永丰,似也都与“取以嘉名”有关。

      玉山 本汉余汗县。初属衡州,后割属信州。县北有怀玉山,玉山县是以怀玉山而得名。一说,玉山县得名是与玉斗山有关,其实玉斗山是怀玉山的别名,两种说法殊途同归。

      德兴  本汉余汗县地。唐时乐平设县后,便成为乐禾平县的东境。因为当地盛产银、铜矿,唐朝在这里设了场监。南唐昇元间(939-942年)改场为县。德兴县名,是沿袭了场监原来的名称。

      乐平  本汉余汗县地。三国吴至南朝时为乐安县地。陈改乐安为银城,乐平县便又属银城县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乐平县,因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故名。

      波阳 本秦时的番县,楚的番邑。汉以后叫鄱阳,古代番、鄱通用。今天的鄱字,已经改为波字,完全是另外一个字了。鄱阳因位于鄱水北岸,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因此叫鄱阳。

      万年 汉鄱阳县南境,余汗县东境。明代中期,王浩八起义,都御史陈金主张“招抚立县”。正德七年(1512年),明以余江县的万春乡置万年县,并分给了万年县以鄱阳、乐平、贵溪等县部分的地方。县名即是以万春乡而得名。一说以县北的万年山得名。万年、万春都是一个意思,都反映了明代统治者在人民起义面前的惶惶不安和祈求永久统治人民的心理。

      景德镇 汉鄱阳县地。以前属浮梁县,宋真宗景德中(1004-1007年)置镇于此,它是以皇帝的年号而得名。民国后移县治于此。解放后设市,并撤销浮梁县地归属于市。景德镇自宋以后,就是我国第一个产瓷名区,并且驰名世界,现在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瓷都。

      婺源 原属安徽休宁县。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分休宁另置婺源县。有婺水源出境内西北的大广山,南会斜水,入武溪,因此,名为婺源。至于“婺”字的来源是位于天父婺女之分的缘故。

      临川 本汉南城县地。后汉时分南城县西北境立临川县。隋平陈、改临川郡为抚州,改临汝县为临川县。县名沿用了过去的郡名。但临川的字也有自己的来历,得名于临水和定川。临水与定川是一河二名,临川是从这两个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的。现在临川市、县分设,市名抚州,沿用了当地专署的名字,而临川县治改设在上顿渡。

      进贤 原为南昌县的东境。晋初分南昌县地设置钟陵县,自后废置不一。直到宋崇宁二年(1103年)重新设县取名进贤。进贤县,是因袭这里的进贤镇而得名。但进贤二字的由来,有人说是县境内有栖贤山,唐抚州刺史戴叔伦携家居此,因以“贤”字名山。过去的方志也是从不放过为士大夫阶级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

      东乡 本汉南城,余汗二县地,后汉时属于临汝县,元代属于临川、余干二县。后来还分属于临川、余干、进贤、余江四县。明初有人曾建议于临川县的东部设立县,但没有来得及实行。正德六年(1511年),王浩八起义,各地响应,明朝政府大为震动,才慌忙于次年建县,以资镇压。东乡县是以地居抚州府之东偏而得名。

      宜黄 汉南城县地,后汉为临汝县地。三国吴大平二年(257年),立宜黄县。晋唐梁陈都因袭不变。隋以后,时置时省。南及曾在这里设立宜黄场,不久又立为县,宜水县从此得以确立。境内有宜水,黄水在县治附近二水合流成为宜黄水,宜黄县便以此而得名。

      崇仁 汉南城县地,后又为临汝县地。自吴至陈,在这里设置过新建、西城(后改西宁)、巴山等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三县,另设立崇仁县。县名是沿袭了原来崇仁乡的名称。

      乐安 汉南城县地,后汉临汝县地。三国吴置安浦县于此,经历了晋代至南朝都因袭不变。自隋至南唐并入在崇仁县中,到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才从崇仁县分出取名乐安。它沿袭了原来乐安乡的名字。

      南城 汉置县。它是江西古老的县名之一,南唐时曾置建武军于此,宋太平兴国改名建昌军。南城得名之由来,史书记载是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命大将军灌婴立豫章郡,当时又分豫章郡南境立南城县。南城因地处豫章郡城之南,故名。

      资溪 本汉南城县地。宋朝中期邵武民廖恩起义,声威及于江西,宋于南城东北乡置寨设都巡检使以资防守。明初改为泸溪巡检司,万历六年(1578年)改为泸溪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河南有泸溪县改名为资溪,以境内有资溪水得名。

      黎川 汉南城县地。三国吴时立东兴、永城二县于其地。晋以后相沿不变。历隋至唐废置不常。宋绍兴八年(1138年)置新城县,以黎滩镇为县治。民国三年(1914年)因河北有新城县而改名黎川。黎川县因当地有黎滩水又名中川而得名。

      南丰 汉南城县地。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南城县置南丰县。以后废置不一。开元八年(720年)复置。南丰县名的由来,一说由于分南城之南境,加以田地丰饶、地产嘉禾得名。一说原名“丰”,以取徐州有丰县,后来加“南”字在前边以示古别。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发现南丰曾经取名“丰”县的记载,此说恐不确。



(本篇分为两部分推送,此为上篇)


欢迎加入江西地名研究公号编辑团队!

更多信息请关注“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及下方地名研究交流qq群







文章作者:左行培

文章来源:《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第79-87页

感谢宋世钞、丁艳老师的宝贵意见!

本期主编:耿瞳

文字识别:张星

配图:耿曈

终校: 张星、王海萍

审订:孙尊章


地名资讯|地名研究|线下活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QQ交流群:620684263

投稿邮箱:

jxdmyj2018@s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